檔案
  中山公園小白象雕塑
  創作者:周桐
  創作時間:1971年春
  落成時間:1971年夏
  中山公園有一座小白象雕塑,建於1971年。43年來,這座雕塑深受武漢市民喜愛,在此許多家庭留下了溫馨回憶。“小白象”作者為雕塑家周桐,他已辭世多年。
  近日,記者採訪了周桐好友、老雕塑家楊林,周桐家人,以及中山公園文史專家呂學趕,從他們的回憶中,瞭解周桐創作“小白象”的故事。
  可愛小象寓意“與世無爭”
  呂學趕回憶,上世紀70年代初,中山公園管理處決定對公園進行大規模整修,添置雕塑,重現昔日園林美景。新建雕塑以動物形象為主。
  當時,中山公園中央有一座圓頂玻璃花房,一旁是會議室,周圍種植了多棵高大的棕櫚樹。有人建議:如果安放一座大象雕塑,將營造出一派南國風光。建議被採納,公園工作人員開始尋找創作者。
  雕塑家周桐曾就職於東湖雕塑室,作為主創人員完成了行吟閣屈原像、魯迅廣場魯迅像、東湖大白象等雕塑。此前,他還按照自己兩個兒子的形象,在中山公園創作了雕像《足球少年》。於是,時任武漢模型廠雕塑師的周桐,成為創作“大象”的不二人選。
  周桐創作小白象的構想已無法考證,楊林分析,周桐摒棄了當時雕塑流行採用的底座,突出動物的生氣和動感。小象呈微笑狀,鼻子高高甩起,營造出一種樂觀豁達、與世無爭的氣質。楊林推測,這種處理表達了周桐對頑強意志的歌頌,寄托了他早日走出被打成“右派”陰影的心愿。
  周桐遺孀李薇回憶,周桐常到動物園畫速寫,她見過他畫大象的手稿。
  一個人一個月完成雕塑
  呂學趕回憶,周桐1971年春季開始創作“小白象”,他隻身一人、耗時一個多月完成雕塑。
  雕塑工作間是公園會議室臨時隔出的一個小空間,條件比較簡陋。“他沉默寡言,總是一個人在乾。”呂學趕記得,當時年近五旬的周桐身材不高、瘦弱,頗顯老態。從製作小樣到澆灌水泥成形,他全部親力親為。
  公園提供的泥土黏性不夠,周桐經常要在一大堆泥巴裡加入稻草等物,攪拌均勻,增加黏性,以便造型。為此,他常常累得大汗淋漓,體力不支,但沒人聽過他抱怨一聲。
  “那時,他完全不著家,拼命工作,快瘦成了一把骨頭!”李薇說,周桐性格倔強,不服輸,做事執著、認真。為完成雕塑,他經常睡在工作間,很少回家。
  “小白象”完工後,由五六個年輕小伙子用扁擔抬出工作室,安放在現在的位置上。呂學趕說:“完工後,公園給了周桐400元勞務費。”
  由於“文革”造成的陰影揮之不去,周桐長期情緒抑鬱,加上工作勞累,喜歡藉酒澆愁。幾年後,他患上肝癌,1978年在老家湖南鳳凰去世,年僅53歲。
  40多年無大損傷
  “雕塑完成後,大受游人喜愛,場面可稱得上火爆。”呂學趕說,每天都有大量游客爬上象背,拍照留影。
  “小白象”為白水泥材質,只有1米多高,被頻繁攀爬,是否容易損壞?呂學趕透露,“小白象”只有尾巴經過幾次修補,其他部位幾乎完好無損。
  在照相留念的人群中,也有周桐的家人。李薇說,周桐去世後,她幾乎每年都會帶著孩子們來看“小白象”,拍照留影,睹物思人。
  見證了中山公園半個世紀變遷的呂學趕說,本世紀後,中山公園曾引進一批新雕塑,但大多並非依景而建,顯得突兀而無趣。“‘小白象’是將雕塑與環境完美結合的典範,至今仍是中山公園最優秀的雕塑之一。”
  東湖大白象當時依樣製作了兩座,中山公園“小白象”成為周桐創作的第3座白象。這3座白象均保留至今。
  還有哪些承載了武漢人記憶的文化標誌,歡迎讀者提供線索。
  (互動方式:18071709671,631499954@qq.com)  (原標題:中山公園“小白象”43歲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41kerm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